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公海——自由!(下)

——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力舰制造经纬(1914-1918)

【“今日为友,明日为友,永远为友!”————1914年英国访问舰队离开德国时的旗语】

外甥的舰艇挨着舅舅的舰艇,静静的在港中停泊。海蒂-西莱姆与戴维-贝蒂亲切的交流,米字旗和鹰徽旗随风翻卷,湛蓝色的海水和雪白的战舰相映成趣,岸边随处可见两国海军官兵联谊的身影。

这幅图景并不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幻想,而是1914年英国舰队访问德国时的真实写照。战争离他们似乎是那么的遥远,直到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枪声传到人们耳畔。

英国舰队匆匆的返航,在即将离开德国港口时,用旗语向送别的德国舰队打出了“今日为友,明日为友,永远为友”的信号。

不到两个月之后,英国对德宣战。德国海军官兵们依稀记得那句旗语信号,只是没人再会相信。友谊?似乎和那时的战争离他们一样遥远,如果不是更远的话。现在,公海舰队是德国人的希望,为了获得来自海外的输血,他们必须与英伦三岛上的“朋友们”进行殊死的搏斗。他们脚下和在船厂中建造的钢铁巨兽们,是他们的力量之源。

【德国传统战列舰的绝响:巴伐利亚级】

受到陆军大规模备战的影响,原本应该在1913年就投入建造的2艘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直到1914年才真正的投入建造。事实上,尽管最终投入建造的巴伐利亚级在很多方面都像是国王级的4座双联380毫米主炮版本,但是巴伐利亚级的设计渊源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909年。

当时,德国海军设计部门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德国战列舰的火炮口径普遍小于同期设计建造的英国战列舰。尽管有证据显示英国火炮的实际穿深和同期德国火炮相当甚至略逊,可有些设计人员还是发出了被英国人牵着鼻子走的感慨。一些激进的设计人员曾经私下里建议德国设计建造吨位超过4万吨的战列舰,搭载一种口径在420毫米的45倍口径战主炮,一劳永逸的获得海军军备竞赛的优势。但是大多数理智的设计人员明白,德国造船业对建造如此大的战舰还缺乏经验和信心,至于将火炮口径直接从305毫米提升到420毫米更是天方夜谭。且不论研制这样巨大的火炮所需要的经费支出,光是研制周期就将是极为漫长的,更不要提不能确定的研发风险。于是这个建议毫无疑问的被否决了,但是研制超级战列舰的欲望却在很多战舰设计人员心中由此生根发芽,并将在将来以某种怪异的方式得到宣泄。

在当时战列舰主炮口径的发展趋势便是大型化,随着350毫米舰炮设计工作的完成,克虏伯的设计人员又立刻着手研制口径更大的舰炮。可是在口径选定上却出现了分歧,一部分和海军关系较为密切的设计人员青睐400毫米,另一些相对保守者则更加青睐380毫米。而原本仅限于克虏伯设计人员之间的讨论在海军当局插手进来之后变得更加复杂,为此,1911年8月4日,德国海军大臣提尔皮茨命令在当年9月1日前详细的对380和400毫米舰炮进行考察,以便为1913年开始的强火力战列舰建造计划装备足够威力的大炮。德国海军面临两难抉择,倘若选择380毫米炮,则火炮的开发进度刚刚赶得上军舰的建造,但到时英美等国可能已经制造出于此相当的甚至口径更大口径的舰炮。若选择400毫米炮,由于存在较大的技术难度,不大可能在1913年计划中为军舰配齐主武器。

在9月1日的讨论会上,支持380毫米炮和支持400毫米炮的两派旗鼓相当,德国海军武备部长古德萨十分青睐380毫米炮,而德国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则是400毫米炮的忠实粉丝,随着时间的流逝,讨论渐渐升级为争论。而提尔皮茨本人对这两种主炮的选择也颇多疑虑,一时间讨论会陷于僵局。无奈的提尔皮茨不得不将各派提出的方案和最终的选择权交由德皇本人。

在经过的深思熟虑之后,提尔皮茨本人在1911年9月底霍亨索伦家族一年一度的皇家围猎上将方案提交给了德皇。皇帝本人最初对拥有5座380毫米炮塔的3万吨方案和拥有4座400毫米炮塔的3.2万吨方案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得知这两种方案的预计造价都将达到6000万马克以上之后,皇帝沉默良久。显然,即便对于极为喜爱大型战舰的德皇来说,6000万马克的造价也显得过分昂贵。

为了控制造价,在1911年11月初,德皇建议设计一种拥有4座双联380毫米主炮的战舰。这种战舰应当具备2.8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以及稍强于之前战舰的装甲。这与提尔皮茨本人在经过近2个月的权衡取舍后的计划简直如出一辙。

有资料认为,德国是因为英国海军开工了安装381毫米主炮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才决定建造380毫米主炮战列舰。这是误解,当德国舰队舰艇设计部长布鲁克纳于1912年1月6日接到设计命令时,他还根本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王级的存在,更别提详细的技术指标,其实伊丽莎白女王级在10个月后才动工兴建。1月16日,德国海军部召开了1913型战列舰技术会议,正式开始军舰的初步设计,并决定以国王级为基础进行修改设计。6月底,提尔皮茨向德皇威廉二世展示了新战列舰的1:200设计草图,并受到皇帝的好评。1912年9月30日,威廉二世正式签署命令从12月20日起为巴伐利亚级战列舰进行拨款,该级计划建造4艘,预计平均造价为每艘5150万马克,略高于国王级的5000万马克均价。[[[CP|W:514|H:339|A:l|U:file2..cochapters/20129/4/2298946634823149765815000577707.jpg]]]上图:巴伐利亚级线图

作为一款从国王级改进而来的战列舰,巴伐利亚级沿用了德国大型军舰一贯的长首楼舰型,动力较国王级有所增强,在海试中实现了5.6万马力22.75节的航速,其装甲同国王级相比也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而是通过削减次要部分装甲来增强主要部分装甲。值得一提的是,巴伐利亚级是第一级采用了三脚主桅的德国战列舰。这是因为战列舰交战距离的不断增加,用于了望和修正炸点的观察哨的位置也必需随之上升。德国战列舰传统的轻型单柱桅虽然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的优点,但抗振性和抗损性差,易产生摇动,无法在其上布置较多的设备(为此原先采用轻型单柱桅的战列舰都经过了改装,经过结构加强之后的单柱桅更多呈现筒型)。英国已经开始在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上配备中央火力控制系统,德国也要求为巴伐利亚安装同类系统,而这要求承载能力更强的桅杆结构。

虽然巴伐利亚级的前两艘战舰都在1913年举行了开工典礼,但是由于前述原因,首舰巴伐利亚直到1914年1月5日才得以开工,2号舰在稍晚的1月22日也投入了建造。两舰均于1915年5月下水,并分别在1916年7月和9月完工,经过短暂的海试之后,很快加入公海舰队,并在之后的海战中有着抢眼的表现。后续的3号舰和4号舰在海蒂-西莱姆将军的坚持下放缓了建造速度,有限的经费和资源被用来加速建造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的2号舰和3号舰,最终让这款新式战列巡洋舰赶上了壮丽的奥克尼群岛海战。

综合看来,巴伐利亚级战列舰是传统意义上的超无畏舰中极为优秀的作品,价格适中,装甲和火力也相当优秀。不过,急速进步的技术却将航速相对缓慢的战列舰边缘化,德国从塞德利茨号所开启的后塞德利茨型战列巡洋舰(实为快速战列舰)的光芒完全盖过了传统战列舰。

巴伐利亚级战列舰与同期设计建造的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相比,除了价格相对便宜,装甲略有优势之外,其主要战术性能均不如后者。有鉴于此,巴伐利亚级成为了德国传统战列舰的绝响,在1917年奥克尼群岛海战后被取消的3号舰和4号舰无言的诉说着传统战列舰的最终结局。

【北大西洋之王: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

“我们遭遇了德国新式战列巡洋舰,它们穿过烟幕,以超过26节的高速冲向我们,并且在17000码距离上向我们开火……一发炮弹击中了a炮塔的正面,并穿了进去,我再也没见到一个人活着从炮塔里出来。”

————原伊利莎白女王号前桅瞭望员埃塞克-罗斯维尔回忆录《桅盘里的视线》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曾经与马肯森级交手的英国战舰上的瞭望员之手。事实上,在所有曾经与马肯森级对阵的英国战舰上的水兵的对战斗的回忆里,都或多或少的透露着不安甚至恐惧。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的对手,是1917年时最恐怖的战舰,用第一侦察集群司令官西莱姆在奥克尼群岛海战前原话,那就是“能击败马肯森级的战舰还没有被建造出来!”

这款强大的战列巡洋舰早在设计之初就被要求拥有同巴伐利亚级相当的火力与防护。很多人认为马肯森级是巴伐利亚级的战列巡洋舰版本,这是不正确的。在一份提尔皮茨1912年底签署的备忘录中提到,“新式的战列巡洋舰将继承德弗林格级的船型,并提高干舷以增强适航力,其所采用的主炮塔型号应当与新式战列舰相一致。”这表明从一开始,马肯森级就是德弗林格级的直系后代,而它和巴伐利亚最大的相同点恐怕就是那4座380毫米主炮塔和350毫米的主装甲带了。

上图:德弗林格级战列巡洋舰的3号舰兴登堡号,与他的同级前辈不同,它采用了三脚桅

本级舰的主尺度和德弗林格级相当,几乎可以将它看做是采用了4座380毫米双联炮塔和部分燃油锅炉的德弗林格级。出于和巴伐利亚级同样的原因,本级舰也采用了三足桅,用来承载射控设备。而为了节约舰面空间,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将两座烟囱合并为一,这个粗壮醒目的烟囱成为了马肯森级最明显的标志,也使得马肯森级成为了德国战巡中最容易辨识者。


页面连接:http://www.bycywl.com/txt_0_6t8qk/jxnxqbx8.html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豆豆小说网耽美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