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侯君集在他老婆面前露出马脚。

忧愁困苦,郁结于心,并且侯君集虽然贵为当朝宰相,却并没有修炼到宠辱不惊的地步,他的心理素质不好。

无数个夜晚,他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甚至夜半之中,他也独自起床,叹息愤恨不已。

知夫莫若妻。

他的妻子大概知道事情起了变化,就向侯君集进谏忠言,虽然她知道以一妇人之身,难以对身居高位的侯君集产生真正的影响。

但于人于家于国,她也要尽人事,听天命。

她以一种莫可奈何的语气对侯君集说:“公,国之大臣,何为乃尔?必当有故。若有不善之事,辜负国家,宜自归罪,首领可全。”

但当时侯君集已经泥足深陷,再难回头,况且,他还存有万一侥幸之思。

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一切都太晚了。

贺兰楚石出卖了侯君集,他将所有详细的过往,全部招供出来。

他的罪证明晰,被呈送到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默然无语,这一天终于要来了,可是,这难道是自己内心真正希望的结局?

自己杀兄弟屠弟,现在又要背负诛杀创业大臣的罪名吗?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侯君集的谋反,于情于理,于国于法,都不能轻恕。

李世民心中感叹,他亲自提审了侯君集。

君臣相对,百感交集。

沉默许久,李世民才开口对侯君集说:“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验耳。”

但这与其说是来提审侯君集,不如说是来道别。

李世民流露出少见的犹豫和怀念心情。

他对侯君集是真爱,对于这个秦府旧人,玄武门事件中的核心骨干,即使他在才能上比不上李靖,他也倾注了太多的希望和心血。

甚至于从中牵线搭桥,让李靖教他兵法。

他也让侯君集享受人臣最大尊荣,十二年多时间,位居帝国最重要的兵部或是吏部尚书职位,也是宰相之位上的常青树。

自己问心无愧,但侯君集在政途上一有迟滞,就想着另立门户,心生二意,着实令人齿冷。

李世民内心有些犹豫,他尝试着向群臣求情说:“往者家国未安,(侯)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

但这种骑墙的说法,显然得不到大臣的支持,或者在李世民询问大臣的一刻,他心中已经做了决定。

家是家,国是国,公是公,私是私。

今日一别,来世再见。

大臣们听出了弦外之音,都争着阻止道:“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

李世民直视侯君集。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与公长诀矣,而今而后,但见遗像耳。”

实际上,侯君集列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早已画像赋诗,以为永念,但李世民自侯君集逝去之后,却不再登上凌烟阁。

一生为君不登楼。

或者,触景伤情,有心人别有怀抱吧。

侯君集被问斩,但临死之时,他依然展出露枭雄本色。

他容色不改,赶赴刑场,就像赴一场朋友的盛宴。

他无惊无喜地回头对监刑的将军说:“君集岂反者乎,蹉跌至此!然尝为将,破灭二国,实有微功。为言于陛下,乞令一子以守祭祀。”

李世民展现出最后的温情,侯君集虽然其罪该死,但法外有恩,君王有情,李世民宽恕了他的妻子还有一个孩子,让他们流配到岭南。

相对于侯君集这种权利名望都是当世一等的大鱼外,李承乾谋反,还牵涉到一个虽然没有多大的实权,却有着足够名望的人。

他就是汉王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子,是李世民的兄弟。

这又触痛了李世民的心病。

以致于最后在立李治为皇太子时,李世民曾经痛心疾首地认为李元昌的叛乱,让自己无法释怀。

在经过修饰的史书之上,汉王李元昌卷入李承乾叛乱的原因,只是因为看上了李世民身边一个善弹瑟琶的美人。

这可能确有其事,却绝对不可能是主因。

李元昌好色可能是真,喜爱美人也不假,但到了他这个级别,美色只是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最容易获取的商品罢了。

谋反是大逆,是必死之事,并不能用如此肤清的理由去解释。

更可能的原因是,即使李世民已成为李唐的皇帝,十几年之后,但李唐宗室对李世民通过政变上位,甚至掀翻李渊的王座,心有不平,李世民的权威,并没有在李氏宗族之内,达成共识。

当然,这也是因为汉王李元昌外放为州官,所作所为,多有犯规犯法,被李世民痛斥过几次,怀恨在心。

新仇旧恨,一并计算。

同时,李元昌又是一个有追求的王爷,他有意和现在的太子,未来的皇帝李承乾打成一片,甚至和李承乾一起胡作非为。

作为一个有正常政治觉悟的王爷来说,他应该深知当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位置之争,已经是势不两立,水为不容。


页面连接:http://www.bycywl.com/txt_0_8ppn6/k8nxtkxq.html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123读书网22中文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