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上周推荐接近9000了,所以如约解禁一章,感谢大家支持。

晋阳密会

诸葛亮回到晋阳,和刘备谈完后面的打算,刚回到司徒府,孙邵派亲信送来密信,诸葛亮拆开一看,见信中只写着“三日后子时,皇上密赴香苑。”一行小字,确认是孙邵的笔迹后,立刻取过火盆,将信烧为灰烬,淡淡叹一声:“终于到了这一步了吗?”

如今刘备常年在外,朝宫之内本由陈宫掌管,后陈宫领兵在外,刘备托付和陈宫同为老臣的孙邵掌管,不料孙邵欲重振汉室,暗自在晋阳秘密联系群臣效力皇上,诸葛亮几次被拉拢,虽未应承,亦未反对。

三日后是个阴雨连绵天,灰朦小雨轻轻摇曳挥洒,淋湿青石板铺就的小路,诸葛亮在家臣陪同下,乘车到了晋阳城书香苑。

青灰色马车停在书香苑后门外,诸葛亮在车内轻声问家臣:“路上可有人盯梢?”

家臣小声道:“先生放心吧,绝对没有别人知道!”

诸葛亮“嗯”了一声,揭开车帘,撑开油纸伞快步踏入书香苑后门,刚进门内,太史慈已经守候在一旁,他问道:“孔明如何现在才来?”

诸葛亮谨慎地轻声说:“万事须小心!”

太史慈微微**头,挥手让下人将门关上,携手诸葛亮一起向书苑走去,历经十余道走廊,走书苑偏殿,殿内坐着两人,其中一名中年清瘦男子正是孙邵,还有一名素袍葛衣年轻人。

诸葛亮和太史慈快步上前拜伏年轻人身下,道:“臣等拜见皇上!”

年轻人正是被刘备软禁多年的刘辩,历经十余年的他早已成为一名俊逸青年,只是多年被夺权保命,早已没有帝王的傲然之气,看起来仿佛一名饱读诗书的世族子弟,但那眼神中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似乎能够看穿世间一切的事物。

刘辩亲自走过来,扶起诸葛亮和太史慈,道:“两位爱卿辛苦了?”复又问诸葛亮:“可见到朕的皇弟,他现在多高了!”

诸葛亮心中一涩,暗叹:楚王啊,皇上把你当弟兄,你却要夺他的皇位,于心何忍啊!

见刘辩眼神急切,连忙道:“楚王文武双全,身姿雄伟,与子义一般无二!”

刘辩笑道:“好啊,好啊,幸他一直在外,这些年未曾受苦受难!”

诸葛亮虽心中不忍亦无可奈何,鼓足一口气,问道:“陛下今日秘密在此召见臣,不知有何要事?”

刘辩忽然起身拜诸葛亮,诸葛亮大惊失色,急忙阻止,复又拜伏于地道:“皇上若有事相问,但直问臣,臣必知无不言!”

刘辩大喜,乃道:“朕受困多年,眼看汉室颓败却束手无策,日日惶恐,不知如何才能重振汉室,今知先生广有学识,乃天下智者,故欲求教!”

诸葛亮惊容收敛,波澜不惊地说道:“今大将军除董卓,灭袁绍,恢复大汉北方之地,皇上有此良臣,何患难振汉室!”

刘辩喜色顿然消失若云散,乌云复聚额眉,苦笑一声,黯然无语地看了看孙邵。

孙邵焦急,与诸葛亮道:“孔明,我知道你有心光复汉室,今刘备虽与你我有恩,然独掌朝政,密拭皇亲,便在你去南方之时,董妃生得一子,然次日便夭折,此必刘备手段,欲绝皇上此脉而自己称帝。孔明乃世所罕见奇才,焉能不知其中谋略!”

孙邵之心在于重振汉室,诸葛亮心中清楚,在孙邵与自己相见之时,他已经表露无疑,后多于自己往来,称为挚友,几次向自己求振汉室之策。

诸葛亮亦有光复汉室之心,正因他此心难得,孙邵才屡屡向刘备推荐。但诸葛亮和孙邵不同,他还是感激刘备,若献策皇上就将逼迫自己彻底和孙邵占在同一立场,这是诸葛亮不太愿意的,更确切的说,诸葛亮在出世之前虽然保有满腔光复汉室的雄心,但在官场上混了数年之后,早已清楚孙邵所立的不过是危墙之下而已。

诸葛亮暗暗问自己,皇上就站在自己面前,难道真的就能一句话不说吗?

他想起初到北方求学于许勋时,自己和同窗学子立誓重振汉室,然而那几位都已经前往南方任职了,在他们看来,重振汉室最好的选择就是效力楚王,等待楚王称帝之后再一统天下,使大汉复归昔日繁华昌盛。

自己选择在北方,可到今天却没有为皇上做过一**事,也没有出过任何一策!

孙邵不待诸葛亮多想,于刘辩道:“皇上,时间无多,恐为刘备亲信察觉,今日便先行回宫,容臣再为皇上寻找良才!”

刘辩又一次无奈的看了看诸葛亮,仰天长叹一声,道:“然天欲亡汉室乎!”

复拉孙邵衣袖,悲泪纵流道:“朕既非无德,亦非无仁之君,如何要做这亡国之帝!朕不甘心啊!”

孙邵在叹息声中痛苦地摇了摇头,取出一套太监服饰,为刘辩换上,已然准备回皇宫。

太史慈大怒,指着诸葛亮道:“我不过一介武夫,尚知报效皇上才为忠义之道,你乃大贤,岂能不知。况往日问你,你皆说欲重振汉室,今日皇上恐皇宫内耳目众多,不顾危险来此密会我等,你却因畏惧艰险而置之不理,今生当孔明为友实乃我平生大辱。”

复欲拔剑杀之,孙邵急忙阻止,对诸葛亮道:“大将军虽与我等有恩,我亦欲以死相报,然帝乃天下之主,岂能因私废公!”

诸葛亮无奈,只好叹了一声,道:“亮资质愚钝,实无良策,独有一下策,然仅能治标不能治本,不知皇上是否愿用之!”

刘辩听到此话,转瞬喜从心生,扔下太监服饰,拉着诸葛亮道:“如今苦寻无策,若先生有策,朕必依之!”

诸葛亮心中暗暗感叹,若是刘备在这个时候,必然先听计策,权衡之后再做定夺,而刘协则必然自己寻思计策,皇上虽然不是无德无仁之帝,然与他二人相比,确实没有大志,亦不适合这个乱世。

只是事已至此,只能说道:“如今陛下若想重振汉室,可以靠臣等暗掌军马控制并州、洛阳,联合曹操,任其为青州牧,许诺沮授若能突袭幽州灭公孙瓒,则重扶袁氏后裔为幽州牧,,司马懿亦是枭雄,若能独居雍州,其必与刘备反目,如此一来使北方群雄再起,刘备之力仅余兖、冀两州,又夹在陛下和楚王之间,使他如昔日曹操落败徐州一般前后受困,北方虽然不能一统,然群雄力散,互相提防,必不会威胁陛下,而陛下重掌权位,亦可再做计较,不过此后,陛下便是缓缓统一北方,亦无力南征,故只能算是下策。”

刘辩问道:“可否与皇弟楚王借兵!”

诸葛亮道:“陛下恐怕不能指望南方楚王,臣观楚王亦决心夺帝位,若楚军入了并州,天下易主楚王!”

刘辩骤然吃惊,踉跄后退,险些跌倒,孙邵急忙上前扶助,轻声宽慰。

刘辩向孙邵举手示意自己无事,自怀中取出一卷竹简,质地温和如玉,色泽若紫绢,正是刘协的紫玉简。他打开紫玉简,苦笑一声道:“兄困于贼,弟当救之!兄困于贼,弟当救之!”

孙邵劝道:“楚王在南方多年,其心变也是常理,陛下无须焦急,臣等可在寻机去试探一次!”

诸葛亮摇扇道:“楚王变心倒再其次,其帐下群臣百官未必肯同意,楚王便是不称帝,恐怕他们也不会同意!”

复道:“昔日先帝在位之时,皇甫嵩和卢值诸位老臣便力推楚王为太子,楚地官员武将皆此二人之朋党,他们欲推举楚王称帝之事恐早已注定。”

刘辩很快稳住情绪,与诸葛亮道:“朕知先生必有良策,今日得此策,必能重振汉室,先生之功盛哉!”

太史慈与诸葛亮半躬,笑道:“还望孔明莫要怪我失言!”

诸葛亮和他谦让一番,说自己并不相怪,孙邵虽知诸葛亮之策只能暂保刘辩不死,若要重整天下江山,恐怕还是远远不够的,但他能够想出这样的谋略,确实是自己不能及的,心中感慨良多,与刘辩道:“孔明之策虽是救急之策,然其是定国安邦之大才,皇上日后若能相倚之,必能重振汉室!”

刘辩笑道:“此当必然,若能重掌朝政,必以三位为首辅!”

三人中除了太史慈都已经是朝廷三公,在刘备帐下也是一言九鼎,这个首辅之名对太史慈虽有诱惑,然孙邵和诸葛亮却不是很在意。


页面连接:http://www.bycywl.com/txt_0_8qnkk/ktk8q86p.html

首页 目录 +惊喜 下一页

福书网耽美小说网贼吧小说网镇魂小说网贼吧小说网宝书网笔趣阁5200新笔趣阁bl文库宝书网bl文库贼吧小说网贼吧小说网猪八戒小说网 宝宝起名